优化营商环境 | “调解+鉴定”破僵局 助力百万纠纷高效化解
近日,云梦法院成功化解一起标的额逾百万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。承办法官通过多次“背对背”调解、现场勘验和专业答疑,在司法鉴定阶段促成原被告双方握手言和,最终以75万元调解金额顺利结案。这场持续半年的“拉锯战”,在承办法官的智慧调解下画上双赢句号。
2019年10月,被告某能公司中标云梦县某景观提升项目,之后某能公司将部分供货安装项目分包给原告某瑞公司。某瑞公司进场施工,于2020年12月完成施工。涉案工程于2021年1月26日投入使用。工程完成后原告仅通过微信聊天方式向某能公司发送了施工合同,某能公司工作人员并未在微信中予以回应,也并未签订书面施工合同。双方未能就工程造价达成一致。因工程结算金额与原告认为的工程造价存在约80万元差额,双方僵持不下,矛盾逐渐升级。
“双方带着满满的工程资料来开庭,仅开庭就进行了整整一上午。”承办法官回忆,庭审中原被告双方就合同的签订、工程价款的计算标准、实际工程量、相关人工机械费用由谁施工完成等焦点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,但仍对案涉工程的工程量及价款有着较大争议,因金额差距较大,该案调解难以进行。庭审后,经原告申请,该案启用司法鉴定程序。
“虽然双方金额差距较大,但司法鉴定耗时长,鉴定价格较高,该案还是再调一调为好。”在正式开始鉴定前,司法鉴定科工作人员向承办法官建议道。思虑再三,承办法官及鉴定人员决定采取“调解+鉴定”并行模式,再次组织双方当事人到场进行调解,并要求双方公司技术人员一起到场。
调解现场,双方技术人员及承办法官一遍又一遍的翻看厚厚的结算材料,对比原告方施工合同中的清单与计价表,鉴定人员指出:“结算材料中多处存在遗漏,结算单价与合同清单中的单价亦存在较大差距”。
调解桌上,承办法官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多组调解方案,双方公司仍旧争议较大,为打破最后僵局,承办法官建议双方立即组织人员到案涉工程现场进行勘察,确定实际工程量,再行调解。
“我方这边调解意见是希望某能公司能够支付85万元工程款。”“我方认为仅支付65万。”双方在后续的电话调解中,仍僵持不下。
“你们双方各退一步,如果鉴定,鉴定费用高达12000元,鉴定结果亦不明朗,继续下去很有可能两败俱伤,取一个中间值了结此事,你们可以考虑一下。”承办法官及司法鉴定人员在电话中反复与双方进行沟通,经过连续6天的“马拉松式“调解,调解方案尘埃落定,双方签署协议。
惊喜的是,在法院督促下,75万元工程款在调解书送达2日内便全额到账,为该案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。云梦法院将始终秉持“如我在诉”理念,在审判环节以“司法算力”替代“企业诉累”,让更多企业在涉诉时既能感受到公平正义,也能体会到司法温度。
夜幕下,审判大楼灯光格外醒目,映照着匆匆赶往下一个调解现场的法官们的身影。在这栋法院大楼中,司法护航发展的故事,正在续写新的篇章。